直銷雜志:善行,無轍跡
人有幾個一輩子?人實實在在只有一個一輩子,盡管許多人意識不到這一點,常用“下輩子”來原諒或自嘲自己對這一輩子的不珍惜和無奈,但“下輩子”只是一個虛幻的世界。每個人都得直面自己真實的這一輩子——渾渾噩噩的一輩子或認認真真的一輩子;奴顏婢膝的一輩子或錚錚硬骨的一輩子;軟弱膽小的一輩子或勇敢無畏的一輩子;坎坷曲折的一輩子或順順當當的一輩子……
既然人生有這么多不定因素,何不在自己心有余力之時行善?當然社會上行善之人常有,有的人人前行善,背地里卻干著見不得人的勾當,有的人從背后默默付出,不圖回報,行善在悄無聲息處。這樣行善之人也就有了多種。但真正的行善是在悄無聲息處,常言道“大愛無邊,大愛無言”也就是這個道理,這也正是老子提倡的“善行,無轍跡”。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二十章中講到:“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意思是說:善于行走的人,不留下足跡或車轍。形容具有高尚行為的人,不愿意人們對他有所覺察。老子的話道出了行善的真諦。
“善行無轍跡”的真理性———大凡善行,貴在本真,壞在矯情,矯情之善是偽善。大凡成長,貴在簡淡自然,越是簡淡自然,就越能接近實實在在的本真。行善是一個順其自然的過程,是你經過乞討者身邊時投出的一枚硬幣,是你向深陷絕境者給予的一份幫助。不經意間自覺自愿的善舉,就象呼吸空氣、吃飯、睡覺一樣自然而然的“無心”為善,并不圖求對自己有所回報,才是慈善的最高精神境界,才值得弘揚和獎嘗。
矯揉造作的行善只會遭人鄙視,這就是為什么在你“行善”后反而得不到別人支持的癥結所在,因為你不是真心的。
老子提倡“無為而治”,意指遵循自然規律,不苛求事物發展的結果,最后反而得到預想的結果。行善亦是如此,當你不計回報的付出,或是默默無聞的付出,看似你的行為無人知曉,沒有輒跡,但受善者已將它深埋心底。看到你的都是真心、真情、真趣、真言、真性情。簡言之,你是真君子,而不是偽君子。
當然,行善也要在你在心有余力之時,如果自己都舉步維艱,何談行善,這樣的行善亦不是順其自然。想要表露真心、真情、真趣、真言、真意亦是枉然。試想,在你行善時又牽扯到另一種,這樣勢必造成惡性循環,社會也不會和諧,所以行善前,先掂量自己手中的砝碼,籌碼不夠,既是你是真君子也只能一籌莫展。
行善大到社會、國家,小到集體、個人。平時注入一滴水,難時回報太平洋。
行善雖無痕,但痕跡已烙心上,行善雖無跡,但受善人已感受到。行善無痕自有痕,苛求有痕卻無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