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直銷競爭力(2)
進一步研究這些老牌公司的復興之路以及新興公司的創新之路,我們可以找到兩條清晰的脈絡:
1、互聯網技術的全面采用
互聯網在直銷中的運用一直是有爭議性的。
這個爭議首先來自可能引起的渠道沖突:“如果有了互聯網,還要我們干什么”?這是很多直銷員面對互聯網攻勢的第一反應,他們擔心互聯網搶了他們的飯碗。其次是互聯網可能會帶來對行業本質的沖突:直銷一直是一個高接觸的生意,直銷公司擔心高科技的互聯網會讓直銷失去其核心競爭力。
當然,直銷公司絕不會坐失互聯網所帶來的商機。無論是老牌直銷公司,還是新興直銷企業,都在小心的回避著互聯網陷阱的同時,積極的把互聯網運用他們的業務中。尤其是新興的直銷公司,如果沒有互聯網的支持,幾乎是不可想象的。目前直銷公司的互聯網運用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1) 越來越方便的網上購物系統
直銷公司對于互聯網的應用已經不僅僅局限于企業的內部管理(ERP),由于物流系統和金流系統的日益完善,利用互聯網向經銷商提供方便的網上購物功能,并進行經銷商的業績管理幾乎已經成為大部分公司的“標準配置”。
2) 越來越先進的經銷商支持系統
自從1996年美國人羅伯特艾倫創造性的把互聯網行銷技術引入直銷運作以來,經銷商對于互聯網的應用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網上培訓和在線教育,如今,很多經銷商已經把互聯網作為推薦新人、服務顧客的重要工具,經銷商的展業形態也逐步呈現出地面運作和互聯網運作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新型勢態。
2、多渠道策略
如果說大陸是因為政策的因素催生了直銷公司廣開店鋪的現象,那么在臺灣地區,克麗緹娜、美樂家等公司的地面店鋪則完全是為了順應市場需求。雅芳公司堪稱多渠道策略的楷模,鐘彬嫻上臺后的重大舉措,就是在保留傳統直銷優勢的基礎上,大力拓展多渠道銷售模式,使公司業績連創新高。
目前直銷公司的多渠道運用可分為:
1)方興未艾的店鋪模式:
“店+人”目前已成為最具中國特色的“變形”直銷模式,大量內資直銷企業已經可以輕車熟路的駕馭這種模式,而外資直銷企業似乎對這樣的模式表現出水土不服。受直銷管理條例“區域經營”的限制,有些拿了牌照的外資企業,如嘉康利、美樂家,他們對于直銷管理條例所表現出的“循規蹈矩”與內資直銷企業所表現出的“靈活變通”形成極大反差。
2)漸露端倪的異業結盟:
受單店盈利模式的限制,部分采用以“店+人”模式的直銷企業或者經銷商開始以異業結盟的方式引入第三方產品(比如天獅的百亮超市)或第三方服務(比如克麗緹娜)。而部分有自行生產實力的企業,如隆力奇公司,正在嘗試在經銷商加盟的直銷店鋪銷售其傳統渠道的非直銷產品,以期提高單店盈利能力。
3)大行其道的電子商務:
很多新型的企業已經不僅僅滿足于把互聯網作為網上交易和e化運作的工具,更是把基于互聯網的電子商務作為突破傳統直銷模式限制和擺脫直銷管理條例約束的魔杖,一種“異業結盟+電子商務+直銷模式”的復合電子商務模式,開始大行其道。
當然,如何把互聯網有效應用到直銷業,如何在直銷業中運用多渠道策略,還有很多未知的課題。然而有一點可以肯定,只有通過創新和探索,重構直銷競爭力,直銷才能再次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