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的核心思想——我說系統
據說被稱為系統思想鼻祖的yager(耶格爾)是在經營安利10年后,因為在DD這個級別上停留很長時間,引發他的思考和總結,從而產生了系統的思想,并誕生了著名的yager系統。
同樣是據說yager的一個下級營銷人員brrite(貝瑞德)按照yager的方法運作后,覺得有些地方有修正的必要,于是在yager的基礎上創立了貝瑞德系統。(brrite有一個人后來跑去做如新,自稱642,應該叫做如新642更確切)
還是據說,brrite的一個下級叫吉米道南,也是在DD這個級別上停留了很久,于是聯系了一批旁部門(據說共21個人),在yager、brrite的基礎上創建了網絡21,有的人也稱之為成功系統。
以上說法不會全部正確,但肯定有一定的事實基礎,所以建議各位看官不必去糾正或者補充什么(我同樣還聽說yager的一個旁部門后來發展到了澳洲,又延伸到了馬來西亞,推薦了一個杰利醫生,杰利又推薦了付厚堅,后來就有了成冠,雖然一些系統的研究專家從來不認為成冠是一個系統,只能稱之為體系,那就把它叫做成冠體系吧。付厚堅有個旁部門,后來也做得很大,叫許旭升,自己取名叫卓越體系。誰知道是真是假,反正都是狄維士和溫安洛的發展出來的,管他呢)。
我說這些的目的是為了引出我也有同樣的經歷。我經營直銷事業還沒到10年,但在某家公司(遵守論壇規定,不說自己從事的公司名稱)的一個中高級別上停留許久時,我很自然的開始總結和反思為什么部門出現了業績成長緩慢的問題。雖然業績成長緩慢甚至下滑有市場因素和這家公司本身的責任,但我更愿意在自己在身上尋找原因。在兩年以前我還不知道什么叫系統,不過當我真正接觸并研究系統的之后,我似乎感覺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我花了整整半年的時間去研究、去了解目前市場上能接觸到的系統,以及那些跟我也有同樣思考的人,于是,當我隱約明白什么是系統時,我突然也有了一個偉大的夢想,我也要創建一個系統,也要像yager那樣去結識100萬個朋友并影響他們……
最近這一年,我開始在我的團隊里實踐我的某些想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不過,路還很漫長呢。所以,結合我這兩年的思考和實踐,在這里說說我對系統的看法。也算是對論壇和傳播網的回報,畢竟我的關于系統思想的啟蒙是從這里開始的。
說到系統,我總喜歡從一件往事開始說起:“在哪萬惡的舊社會”,有兩個人都想把天下打下來,一個叫毛xx,一個叫蔣xx。以當時毛和蔣的個人背景、后臺靠山、起步點來看,很難想象最終的結局會是我們所看到的那樣的。為什么?我認為關鍵點在以他們兩個人對當時中國的現狀和當時的中國人民的認識完全不同。蔣認為當時的中國需要懂道理,所以他就要去講道理,講“三民主義”。可是毛認為,當時的中國是不能講道理的,槍桿子里面出政權。蔣因為要講道理,而只有達官貴人、商賈名流才能聽得進道理,所以他就天天圍繞這些人轉悠。而毛因為要不講道理,所以他說要“農村包圍城市”。現在我們把“槍桿子里面出政權、農村包圍城市”稱之為毛思想,毛思想就是毛得到江山的核心,在毛逝世后,人們尊稱他為偉大的軍事家,可是我都懷疑毛會不會拿槍、瞄準、射擊。
所以,一個人的偉大,一個人的成功不是靠他的起點,不是靠他的先機,甚至不是靠他的勤奮,而是靠他的思想。我們想超越別人,首先要在思想上超越別人。
系統也是一樣。現在人們常常談論的是系統一些課件,一些方法,一些會議,一些被稱為工具的磁帶、書籍、網站。可是,這些只是系統最外圍的東西,系統真正的核心是系統的思想,這些思想主要是對人和事的某種認識和看法。做個不完全的概括:
1、對人的認識
就猶如中國古代對人有“性本善”和“性本惡”兩種絕然不同的看法一樣,系統對人的認識上也存在兩種絕然不同的看法:一種是充分相信個人能力,一種是不相信個人能力。比如在安利中國,以目前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成冠和超凡兩大體系為例,成冠是充分相信個人能力的,所以他們強調個人業務能力,要求個人能獨立開展工作,成冠的代表人物楊鶴松有一句名言:你靠我很慢,你靠自己很快,就是這種認識的典型表現。而超凡體系則在本質上是不相信個人能力的,所以他們運作上強調配合,行動上強調追隨。由于認識上的不同,這兩個體系的課程設置是完全不一樣的。在成冠,可以經常看到結結巴巴的人在當司儀做產品示范,而在超凡的課堂,說不定翡翠還在當主持呢。成冠的人經常看不起超凡的,說超凡的做到了dd,連個opp都不會講。而超凡的也不理解成冠的,什么都會,怎么就那么慢呢?其實這是系統的核心思想不一樣所致,沒有誰對誰錯。
大致上來說,從美國延伸出來的系統基本是特別強調個人能力的,因為美國是一個獨立性特別強的民族,所以無論yager、貝瑞德、nt21、還是如新642,申奇吳奇南,包括現在出現在usana的msi,都是充分相信個人的,特別強調一對一的能力,這些系統基本以培訓為導向,培訓課都做得特別好。而以超凡為代表的體系這完全不一樣,他們以感性代替理性,以感覺代替事實,所以他們的氣氛特別好,他們的“銷售、配合與帶動”,天下無敵。
不過隨著中國人普遍文化水平的提高,本人比較傾向于相信個人能力。
2、對直銷這種銷售模式的認識
直銷究竟是消費致富還是銷售致富,這也許是直銷的斯芬克斯之謎。據說最早提出消費致富的人是耶格爾,而貝瑞德對yager的主要修正就是認為完全的消費致富是不行的,所以貝瑞德,包括后來延伸出來的如新642,是強調需要做一部分銷售的,而nt21又回到了更為徹底的消費致富的道路上。這種認識上的對立在公司文化和經銷商文化這兩個層面上都存在。比較老的公司基本以銷售致富的模式為主,而許多新誕生的公司走的則是消費獲利甚至消費致富的路子。同樣的,有的系統推廣的是消費致富的理念,而有的系統推廣的則是銷售致富的理念。當公司的理念跟系統的理念不同時,沖突和矛盾就必然產生,比如安利公司和耶格爾系統的沖突。
當這種認識上的差別產生在公司這個層面上的時候,直接的表現就是獎金制度上的不同。真正制度的上的差別,只在于這個對直銷的最基本認識:消費致富還是銷售致富。雙軌制(當然包括矩陣制)是消費致富的代表,而級差制則是銷售致富這種理念的體現。改良的級差制(即所謂的累積或不歸零的),因為定位不明確,或者什么都想沾邊,所以實際運作過程中,必然會有諸多問題出現。
而當這種認識發生在經銷商這個層面,也就是系統這個層面上,則將導致系統做法上的大相徑庭。安利的成冠是極端的銷售致富為導向,所以在成冠體系里,明星都是那些銷售高手,他們強調個人銷售額每月應該達到9%(要1萬多的銷售額)。而安利的nt21則是極端的消費致富為導向,他們不鼓勵個人大量的零售,他們強調每月100分(相當于1000元的銷售額),他們把這些人稱為“行動者”,系統把他們奉為明星。
個人認為,系統應該與公司的理念保持一致為好。如果是消費致富的公司,采用的制度又是雙軌制,比如usana公司,那么系統最好不要走銷售致富的路子。
3、對培訓和教育的認識
現在我國的中小學都在推行素質教育。與素質教育相對立,是應試教育,也稱為填鴨式教育。同樣的,在系統的課程設置的會議安排上,也有搞素質教育還是搞填鴨式教育的差別。其實這種差別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對人的認識上的差別而造成的。比較強調一對一能力的系統往往會采用素質教育的方法,比如安利成冠系統的BTC班,把教育和實踐結合在一起,是典型的素質教育的體現。而安利超凡的很多課程,更加強調的是配合,是氣氛,他們強調的個人能力,不是一對一的講解演示能力,而是銷售老師的能力,帶人進會場的能力等等。
4、深度和寬度
理論上說,有寬度才有利潤,有深度才能穩健。可是如何平衡深度和寬度,卻困惑了很多直銷人。如新642在這個問題上是非常明確的,他們強調深度,先作深度,再做寬度。而安利的成冠系統的教育則是先開20個前排,他們強調寬度。可見各個系統對這個問題上的認識差距之大。
顯然,現在的雙軌制公司是深度派的典型代表。系統研究專家德·威認為:一個人很難同時在三條線上工作。這也許就是寬度和深度的秘密吧。
5、對運作模式的認識
安利的很多系統和體系大都采用中心運作的方式,尤其以成冠為代表,現在大力鼓勵投資豪華中心,企業化運作安利。而如新642則明確提出,中心運作一種勞命傷財的行為,所以他們不采用中心運作的方式。這是兩種極端不同的運作模式,但都取得了很好的結果。
6、對區域市場的認識
大陸的直銷界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小縣城要比大城市做得好,大城市的郊區又要比大城市的市區紅火。所以,究竟是做中心城市,還是做中小城市,是做身邊市場,還是異地運作,都是許多直銷人困惑的事情。
以上幾點,只是最基本的系統核心原則,我認為,只有把這些核心原則認清以后,才能談得上具體的系統運作,比如會議、比如工具流、比如版本。現在有很多人說到系統,就拿出幾個課件,或者給自己的團隊取個驚世駭俗的名字,就以為系統化了,我認為是遠遠不夠的。系統的核心思想是方向,而會議、工具流等是方法。方法不重要,方向最重要。系統的原則是綱,系統的方法是目,綱舉才能目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