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直銷行業經營立法規范的必要性
基于上述直銷相關概念的確立,條例明確了“直銷企業及其分支機構可以招募直銷員。直銷企業及其分支機構以外的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招募直銷員”,而“直銷員的合法推銷活動不以無照經營查處”。條例在這個基礎上強調:
(1)直銷企業不得招募“未滿18周歲的人員;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員;全日制在校學生、教師、醫務人員、公務員和現役軍人;直銷企業的正式員工;境外人員;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從事兼職的人員”的7種人稱為直銷員。
(2)“直銷企業應當對擬招募的直銷員進行業務培訓和考試,考試合格后由直銷企業頒發直銷員證。未取得直銷員證,任何人不得從事直銷活動。直銷企業進行直銷員業務培訓和考試,不得收取任何費用”。但是,“直銷企業應當對直銷員業務培訓的合法性、培訓秩序和培訓場所的安全負責。直銷企業及其直銷培訓員應當對直銷員業務培訓授課內容的合法性負責”,而“直銷企業以外的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名義組織直銷員業務培訓”。
(3)“直銷企業及其分支機構招募直銷員應當與其簽訂推銷合同”,“直銷員自簽訂推銷合同之日起60日內可以隨時解除推銷合同;60日后,直銷員解除推銷合同應當提前15日通知直銷企業”。
(4)“直銷企業及其直銷員從事直銷活動,不得有欺騙、誤導等宣傳和推銷行為”,但“直銷企業應保證直銷員只在其一個分支機構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內已設立服務網點的地區開展直銷活動。未與直銷企業或者其分支機構簽訂推銷合同的人員,不得以任何方式從事直銷活動”。
為規范直銷員的推銷行為,條例規定:直銷員向消費者推銷產品,應當“(1)出示直銷員證和推銷合同;(2)未經消費者同意,不得進入消費者住所強行推銷產品,消費者要求其停止推銷活動的,應當立即停止,并離開消費者住所;(3)成交前,向消費者詳細介紹本企業的退貨制度;(4)成交后,向消費者提供發票和由直銷企業出具的含有退貨制度、直銷企業當地服務網點地址和電話號碼等內容的售貨憑證”。而“直銷企業應當在直銷產品上標明產品價格,該價格與服務網點展示的產品價格應當一致。直銷員必須按照標明的價格向消費者推銷產品”,并對“其直銷員的直銷行為承擔連帶責任,能夠證明直銷員的直銷行為與本企業無關的除外”。
二、對直銷立法必要性的認識
第一,完善立法,嚴格規范。國際經驗表明,直銷經營的特點決定了它必須在嚴格的法制環境下才能規范發展,需要通過法規強制規范其主體經營行為。因此,只有完善立法,嚴格監管,才能促進直銷行業經營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滿足消費需求、擴大就業和增加稅收的作用。
第二,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完善直銷立法。我國直銷立法既要借鑒國外立法和監管的經驗,也要從我國實際出發,綜合考慮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市場秩序狀況、消費者對直銷的認知程度、對非法傳銷的識別能力、政府監管手段和執法能力等多重因素,在市場準入、直銷主體行為規范、保證金制度、信息報備和披露制度,以及直銷員培訓、設立服務網點等方面,充分體現我國立法的特點。
第三,加強監管體制和隊伍建設。從世界直銷業發展來看,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較完善的政府監管制度、自律監察制度和健全的政府監管機制、監管隊伍、技術手段和相應設施。正是這樣一整套的監管體系,才能使直銷業規范地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