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陽光:無語的直銷傳媒及其他
陽光按:日前收到某京城著名直銷媒體的采訪稿,要我從行業專家的視角談談中國需要怎樣的直銷公司,本已經淡出這個圈子久亦,對直銷,實在沒有興趣多談,但想到對方的主編、老總都是圈內的朋友,于是寫了一篇。接下來,發生了很有意思的事情,
隔天,該雜志編輯QQ告之:
您寫的內容確實存在,但問題是雜志社不允許發對行業有不好影響的稿子,我們權力受限,您能不能換個角度呢?就寫寫您理想中的直銷企業應該是什么樣的呢?
我答:
我理想中的中國直銷企業,已經在文中寫明。既然要談我認為的直銷企業,我就要談到中國的直銷問題,你們是直銷媒體,怕得罪了直銷企業,沒有飯吃,我能體諒,本文不改,你們可以不發。
現在我能理解,為什么我的好友天問先生當年不再做直銷媒體了。這個連直銷公司和直銷人都如此妖魔化的行業,媒體也很難幸免了,只是,一個只會夸大吹捧的行業實在讓人不敢恭維,一家只會奉須拍馬,不敢直面問題的媒體不知道又能走多遠?
現在,我也更堅定的不看好直銷行業了。
現將此文貼于此處,給看得懂的朋友們看,
只是,請直銷界的朋友們諒解,我只是說了些實話,直銷的問題需要各位正視。
也請直銷新人們不要再后面亂跟帖,我沒有功夫和你們辯論,也不想辯論。
該雜志社的采訪稿:
曾經,直銷人喜歡從“公司、產品、制度”等方面去比較事業的優渥與否,但經過20年的浮浮沉沉,大家開始發現,原來所謂的選擇標準,敵不過現實的殘酷。所以開始有人進行了深度思考,總結出符合“中國特色”的值得從事的直銷公司標準:
一、一定要有合法的保障;
二、有自己的競爭優勢;
三、是資本的大鱷;
四、有國際影響力和悠久歷史;
五、給市場提供更多的服務和支持;
六、誠信、講品質、道德;
七、對社會、行業、伙伴,市場,多點責任感。
對于目前拿牌的24家企業以及一些準直銷企業來說,有些因為符合以上標準,成為了炙手可熱的香餑餑;有些因為財大氣粗以及有了十幾年的市場積淀,根本不理會旁觀者的看法;有些因為不具備以上特點,而走向了末路……
其實,作為自由職業者的直銷人來說,最需要的是一份保障,辛苦的市場投入不能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所以,我們制定了本期專題,在討論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直銷公司”的同時,更希望為中國廣大的直銷人找到出路。
本期特別策劃將分為3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將請市場一線專家談一下他們心目中適合直銷人從事的直銷公司是怎么樣的;第二個部分,將請職業經理人們談一下他們理想中的直銷公司;第三部分,將對照以上7條標準,對市場上24家拿牌企業,以及幾家準直銷企業進行評估,希望能給從事直銷的朋友們一些指導。
擬邀專家:
XXX
擬邀職業經理人:
XXX
擬邀經銷商代表:
XXX
我文如下:
中國需要怎樣的直銷公司?
收到雜志社的命題約稿,不免有些悲涼,一句“所謂的選擇標準,敵不過現實的殘酷”道出了中國直銷的窘境。
當下的中國直銷,表面上風光一片,實則暗藏尷尬:
看直銷人,80%的根本沒有得到最初所想要的,不斷的在選擇卻始終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歸屬,無非是成為一次又一次網頭換公司時談條件的砝碼;最后淪為爛民,傷痕累累, 15%的剛剛進入這個行業,充滿了夢想和激情,然而他們不知道前面的路有多艱辛,他們更不知道其中的大多數會成為前者;5%所謂賺到錢的“領袖”,哪個不是成為空中飛人,疲于奔命,哪個不是兩三年就換一個平臺,每次都稱這是最好、最后的選擇,哪個不是背后負面一堆,罵聲一片?人前風光無限,當中的苦卻只有自己知道。
再看直銷公司,比產品、比制度、比先機;炒牌照、炒系統、炒會場;挖人才、挖團隊、挖概念……到今天,幾乎可以用上的手段、技巧和方法都使盡了,但仍然回避不了一個事實:一方面,直銷已經成為了人海戰術,一面是不斷進入,一邊是不斷流失,另一方面,都在談整合,但整合來整合去,無非在整合直銷業內部的資源,零和游戲而已。直銷人流動之大,穩定性之差,在國內所有商業領域中堪稱第一,很有點春運的感覺。正如一位曾被稱為“中國系統第一人”的仁兄戲稱的:中國直銷,是有組織的人口販賣。
前兩者如此,經理人、老板也很艱難,主觀上都想做翻事業,但實際兩者總在博弈,于是,經理人感嘆找不到好平臺,頻頻跳槽,老板淡找不到有職業操守的經理人,也頻頻換帥。也許花在博弈上消耗的能量,遠遠大于研討市場如何運作時的付出的精力。
再看看 “直銷專家” ,也就只能靠講講課,寫寫文章,隔三差五到某個直銷公司年會上撐撐場面、拿點紅包過日子而已。令人敬佩的臺灣直銷學術泰斗——陳得發教授退出大陸直銷界,無疑是專家們的悲哀。他是有骨氣的退出,剩下的“專家們”情何以堪?
再看外界對直銷的觀感,按說一個20年的行業,一個已經立法的行業,應該越發被社會認同和接受,但事實是:主流社會對直銷的觀感越來越差,說到直銷,最多一句:產品還可以,看到直銷人神采飛揚的拉人,推銷產品,無不露出鄙視的神色。
如果只是某一家直銷企業,某一些直銷人、某些經理人和老板有上述的情況,只是某一“小搓人”不理解直銷,尚可,但讓所有直銷從業者緊張的是,上述情況是普遍現象。一片歌舞升平背后,無非是皇帝的新衣,只是沒人愿意面對和承認事實而已。
到底是誰的問題?直銷人?經理人?老板?公司本身?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
個人的觀點是:中國直銷的基因上出了問題。我們都知道,基因決定人的一生。一個人在什么時候得什么病,基本上基因就決定了大部分。基因大于教育、大于制度、大于管理。舉例:在火鍋館,必定人聲鼎沸,說話要用罵街的方式才能聽到,即便有幾個安靜吃飯者,但改變不了大環境的喧囂;同樣的一群人,換到上島咖啡、高檔會所,立刻安靜很多,縱然出現有幾個大嗓門,也會因為周圍異樣的目光和服務員的勸解而降低聲音。原因很簡單,火鍋館是吵鬧的基因,而高檔會所是安靜的基因。
所以要回答中國需要什么樣的直銷公司,就要清晰的找出直銷基因的問題出在哪里。
我認識,直銷基因的問題,在于直銷已經背離了這個行業的初衷,背離了這個行業誕生的基礎價值觀:
為消費者提供更少層級的通路、更優質、更便宜的產品、更人性化的服務,
為創業者提供一個無風險的、公平的、人人可為的,平凡人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的創業機會。
現在的直銷公司,一切都以賺快錢、賺大錢、賺不勞而獲的錢為核心價值觀。這就是最大的問題。 此點,從各個直銷公司制定的制度,市場方案,運作模式,就證明了這一切。
直銷人很喜歡講管道的故事、很喜歡用《富爸爸、窮爸爸》的觀點引導新人。
但遺憾的是,直銷公司和所謂的直銷領袖早已看透,他們會告訴你:修管道不如接管道,像《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琦那樣用20年的時間才獲得財富自由,實在太慢。賺到眼前錢,賺快錢才是最重要的。沒有錢,什么價值觀、什么使命、什么商業道德等等一切免談,賺錢太慢,等于失敗。
然而,稍有商業經驗的人都會知道,這樣的價值觀下催生的公司,都是短視的,所以中國直銷出現現在的問題,不足為奇。正如馬云所說,商業有三個層面:生意人——唯利是圖,商人——有所為有所不為,企業家——創造社會價值。從這樣的標準,中國目前可有能稱得上企業的直銷公司?
所以,若問我,中國需要什么樣的直銷企業,我會說:需要真正在重塑直銷行業價值觀和信仰體系,有使命,嚴守品質、身體力行的企業。
想到一個故事,自視精通佛法的白居易去看鳥巢禪師,問:“何為佛法大意?” 此問有刁難之意。鳥巢禪師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上述道理亦然:3天的公司都知道,50年的公司做不到,直銷之悲乎?
原文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