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直銷20年:三大直銷模式創新反哺全球
一晃眼,從1990年3月22日全球直銷老大雅芳首次將直銷引入,中國直銷業不知不覺已走過風雨兼程的20年。不論是1998年的“一刀切”,還是2005年“兩個條例”所意味的市場準入制,均可謂高懸于整個直銷業的達克摩斯劍,也是中國直銷必經的本土化蛻變和法制化陣痛。
在直銷法確立,中國直銷業塵埃落定的今日,除了尚未拿牌企業繼續孜孜以求之外,業界更加關心的無疑是各巨頭秘而不宣的成績榜。尤其是在中國,這一全球直銷業越來越重要的勢力版圖,各巨頭的制勝之道是什么。
中國直銷業在1998年時因一刀切的悲情引得全球矚目,在2006年因牌照競爭之激烈引得全球矚目,在2008和2009年則以業績的飆升引得全球矚目。值得一提的是,與這三大明線階段并行的,還有三大暗線趨勢,以其不同的模式創新,反哺全球直銷業。
在世界華人直銷促進會秘書長禹露看來,第一次模式創新是1998年7月開始的外資直銷企業轉型經營時期。這一“店鋪加雇傭業務員”的模式創新,雖然是在政府要求下進行,但直銷公司結合中國國情,一改無店鋪經營傳統,使店鋪在品牌傳播、客戶服務、物流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不僅真正有效地推動了直銷在華發展,還進一步將此模式推廣到其他國家。自此,開店不再成為與直銷無關的名詞。
第二次模式創新是從2003年至2008年,源于轉型時期安利的廣告營銷模式,巨額戶外廣告“安利讓你生活添色彩”讓業界耳目一新,一反直銷口耳相傳不做廣告宣傳的模式,適應了中國消費者的心理習慣,有效地傳播了公牌形象,提高了知名度和透明度,有效鎖定了消費者的心智資源。如今,以安利和雅芳為首,引導的這一創新模式同樣影響了全球直銷業。
第三次模式創新則是眼下正在進行中的直銷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從先期的信息化輔助管理平臺到電子商務再到與移動互聯網的融合。禹露認為,這一新的趨勢從2009年開始萌芽,未來5年將全面引爆。
事實上,安利母公司美國安達高早在1999年便成立一獨立的電子商務網站捷星,2002年悄悄潛入中國后,甚至成為安利的替代力量,倘若安利2006年沒能順利拿到直銷牌照,便會替代安利在中國的業務,但最終被安利收編。在直銷專家天問看來,國外直銷產品會標注會員進貨價和建議零售價,消費者甚至愿意為所接受的服務支付更高的價格,但在中國完全行不通,由價格主導必然導致電子商務平臺這種零層次直銷模式的失敗。
但中國直銷企業顯然走出了另外一條電子商務化路徑——— 安利聯手電信定制的3G智能手機,玫琳凱斥資1000萬啟動的3年期E計劃,均與普通B2C產生區隔。消費者在進入電子商務平臺的同時,必須先選擇一位直銷員,從而將直銷渠道與電子商務平臺結合起來,而非將二者并行。
“未來的直銷企業或將搭建一種更為大型的電子商務平臺,不局限于本身的產品,而是可將上百萬數量級直銷員的全部生活必需品囊括起來。這樣的全面電子商務化一旦實現,當可成為中國直銷業反哺全球的第三大浪潮。”禹露預測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