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銷為何能迷住名校碩士生的眼?
文/宋建鋒
一名農村女孩,十余載寒窗苦讀,還有一年就能取得名校碩士學位,這本該是一個令人欣慰的勵志故事。但是一個星期的經歷,竟然動搖了她多年的向上軌跡:她要中斷學業,去追尋一個大家都認為不靠譜的“創富夢想”。一名同鄉研一男生,因不忍老鄉誤入歧途,在QQ上苦辯2萬余言,并發動老師、同學、親友協力疏導,求助記者參與勸說。(4月21日楚天都市報)
傳銷這些年來已經不是什么新聞了,誤入傳銷歧途者多為文化程度較低的人,而如今這則新聞之所以會成為亮點,全在于:為什么傳銷也能迷住名校碩士生的眼?筆者認為,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傳銷巧妙地結合應試教育的優勢,自創“洗腦方法”,這樣一來,通過不斷復習鞏固、加深印象,傳銷理論也就深入人心了。
傳銷所謂的“洗腦方法”,不過是一種極其有針對性的思想灌輸,利用“發展下線”的方式進行病毒式傳播,再利用“發展下線”的方式騙取資金,受騙者往往自以為能通過動之以情的方式,從親朋好友下手,搶先發展下線,從而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其實,傳銷的授課理論恰好和高校課堂中的營銷理論有著諸多相似之處,看似是科學理論的灌輸,事實上卻是傳銷組織精心構造的荒謬的傳銷理論,名校碩士生居然也能聽得入神,這不得要把它歸功于應試教育的功勞。似懂非懂的理論,似真似幻的虛擬夢境,恍若當年高考前的情形。虛擬夢境的描述,創富成果的夸張,更進一步迷惑了閱歷本就不多,一心想要擺脫貧窮的名校碩士生的眼。
屬筆者直言,傳銷騙局的高明之處其實并不怎么高明,無非利用了上當受騙者的貪心。對于名校碩士生而言,對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卻忽視了對社會閱歷的攝取。對于大多數有著社會閱歷,有著豐富情感的常態人來說,傳銷騙局不攻自破,因為他們堅信“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
此案例也從側面反映出高校對學生認知教育的缺失,因此,多一些社會實踐,多一些創業指導,不僅可以提升名校碩士生的社會經驗,而且有助于幫助其更好地認識社會,了解社會,甚至是去感化社會,而不是培養出一批需要社會來感化的、深陷傳銷泥淖迷失自我的名校碩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