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北海資本運作非法傳銷怪象(2)
北海市公安局經偵支隊三大隊教導員莫增海向記者介紹,在北海,2006年以前的傳銷,基本是以“老鼠會”的形式在城鄉結合部一帶出現,參加群體以大學剛畢業的學生為主。2006年底,公安人員發現,傳銷主體成了有一定文化層級和經濟基礎的人,其中商人、退休的公務員較多,金額加大了,門檻也提高了。
“為傳銷而生”的城市
在北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梁思奇看來,傳銷人員之所以對北海趨之若鶩,有很多原因,“上世紀90年代初的房地產泡沫后,北海留下了很多爛尾樓。傳銷人員來了,隨便打掃一下就可以住。而且這里消費低、氣候溫暖、交通發達。另外,由于北海知名度比較大,傳銷人員可以以旅游、辦廠等各種名目拉人入伙。”
梁思奇告訴記者,有的人傳銷做不下去,又不想離開北海,就做起了生意,還有些人做生意的同時也在搞傳銷。
市中心北部灣廣場的書攤上,《民間資本運作可能性報告》等傳銷人員的“教科書”坦蕩地擺放著。再加上傳銷人員種種牽強而夸大的說辭,北海更成了一個“為傳銷而生”的城市。
鄧晨經常帶新人到北部灣廣場去看一個呈半球形展開的世界地圖石雕,它被傳銷人員稱作“黑鍋”,“不知道的人都說我們是做傳銷,當地的政府長期背著這個黑鍋,有苦又不能言。”
北海市合浦縣高速公路附近一家公司在四塊大石頭上刻上了該企業的經營理念,“關注細節、追求卓越、服務至上、快速反應”,這被傳銷人員當成是政府對他們的激勵。
“北海市非稅收入管理局”的牌匾也上了傳銷人員的宣傳資料,被說成是專門為該行業服務的政府職能部門。
在鄧晨看來,政府對資本運作的支持,更多體現在一些細節上,“你看,外地人在北海不用辦暫住證;我們內部打電話是免費的;我們往同一賬戶里打錢,有洗錢的嫌疑,但相關部門不管不問。而且北海的公安、城管之所以不穿制服上街,是為了給我們營造和諧的環境。”
“辦暫住證確實是我們該做的,但我們警力做不到,這種理由我們又沒法跟老百姓去說。到最后,就有人拿這個出來做文章。”北海市公安局經偵支隊法律科科長王曉略覺得有些委屈,“至于銀行的可疑賬戶,如果發現有固定額度的話,我們會跟著這個線索去摸。但現在傳銷人員學聰明了,他們不再把錢存入一個固定賬戶,而是新人來了,另開一張卡存錢,之后把卡和密碼告訴上家。”
幕后操盤手要“心狠手辣”
剛入門時,北京人馬麗陽也用“善意的謊言”騙過不少人,后來她意識到,這套看似完美的獎金分配制度,實則是個巨大的騙局。“拿廣西的體系來說,一般是這樣。”馬麗陽拿出紙和筆,給記者計算起來,“交69800元后的下一個月會返還19000元,剩下的50800元作為一個分配基數100%,這個錢要被大家層層扒皮分掉。”
按照行規,首先要從中拿出45%作為國稅及連鎖店的代理費,以及企業的成本和利潤。剩下55%中的3%作為老總效益分紅獎,其余52%則被大家按照級別高低分掉。一般來說,直接發展一個下線,可提成7000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