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北海傳銷怪象
車水馬龍的鬧市中,一個名叫新力海景的小區。到了約好的時間,貴州人鄧晨快步走出小區,帶著職業的微笑。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邀約”親朋好友,給他們“洗腦”,一如他幾個月前被“洗腦”。11月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的一個街心花園中,鄧晨把記者當成了又一個可發展的對象,開始了“洗腦”。在他看來,媒體對傳銷的任何一次揭露,都是國家對該行業的宏觀調控。目的是為了去粗取精,留下有膽有識的人,以保證行業的正常發展,“更何況,我們的行業叫資本運作,不是傳銷。”
鄧晨告訴記者,在北海,有將近40萬人從事這一行業。對這一數據,北海市公安局刑偵支隊支隊長梁瓊成明確否認,但他同時表示,具體數字誰也說不清楚,“我們只能說,幾年來,我們不斷在打擊,尤其是2010年上半年,打擊力度非常大。”
政府工作報告被移花接木
入了這行后,鄧晨發現自己變得格外惜命,連過馬路都得扭著脖子張望半天,“我的命得留著賺大錢。再過幾年,我就是千萬富翁了。”揣著這一遠大理想,四個月前,鄧晨帶著老婆孩子來到北海創業。
“你首先要了解兩個問題,一是資本運作到底是不是傳銷,二是國家對這個行業的態度。”這是鄧晨用了無數次的開場白。和這個城市的很多外地人一樣,他衣著樸素、低調,愛把國家政策掛在嘴邊。
一份用于給傳銷人員“洗腦”的宣傳資料把資本運作說成是“打造中產階級的最后一個機會”。該資料稱,資本運作是1998年中國國家領導人從美國引進的。那一年,5萬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后人被調派到廣西率先啟動該項目。之所以讓這些人先做,是因為國家考慮到他們的父輩在新疆墾荒吃了很多苦,所以讓他們先致富。
如今北海的傳銷更被冠以“為發展北部灣經濟”之名。“國家說要發展北部灣,但北海沒什么產業,怎么發展呢?只能利用人貪婪的欲望,靠吸納全國各地老百姓的閑散資金。”鄧晨說得很誠懇。用于宣傳的資料上,國家領導人發言和政府工作報告被移花接木后,印得到處都是。
傳銷主體中商人和退休公務員增多
自稱考察過全國很多城市的鄧晨,最終選在北海落腳。他認為,只有廣西的資本運作是真的,其他地方則大多是“假網”,是國家打擊的。鄧晨告訴記者,在廣西,眼下最流行的資本運作模式被稱作“1040工程”,即入伙時交69800元,購買21份、每份3800元的份額。入伙次月,“組織”會退還19000元,實際出資額即為50800元。入伙后則要發展3個下線,3個下線再分別發展3個下線,當整個團隊發展到29人的時候,即可晉升為老總,升總后每月拿工資10萬~99萬元不等。直到拿滿1040萬元,就從“組織”里出局,完成所謂的“資本運作”。
按照行業中不成文的規定,外國人、少數民族、現役軍人和公務員、兩勞釋放人員、廣西本地人均不能做。“本地人參與,怎么吸引外來資金呢?有犯罪前科的人參與,萬一掙了錢再去干壞事怎么辦?”鄧晨覺得這樣的規定合理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