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鎖銷售內幕調查:謊言邀約成傳銷支柱
一夜暴富不是天上掉餡餅?如果加入“連鎖銷售”組織,得到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連鎖銷售”不同于傳統的傳銷,沒有商品、不會限制人身自由,相反是用高額回報以及老會員致富的現身說法為最大賣點。然而,滿腔熱情入會后,才會發現真正實現千倍利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這一切只是一場黃粱美夢
“‘宏觀調控’又要開始了。”四川綿陽從事連鎖銷售的陳易(化名)悄悄告訴法治周末記者。陳易口中的“宏觀調控”并非什么國家政策,而是即將到來的打擊非法傳銷專項行動。
5月14日,一場以打擊“拉人頭”式和網絡傳銷大案為重點的打擊傳銷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在全國范圍內展開。而在國家工商總局列出的16個傳銷重點打擊省份中,四川名列其中。
面對每年都會開展的打擊傳銷專項行動,陳易與其同行顯得輕車熟路。因為他們雖然時刻關注政府的打擊行動,卻并不認為自己會牽連其中。在他們眼里,“連鎖銷售”只是一種發財致富的新模式。
但記者在四川當地調查時卻發現,這種名為連鎖銷售的銷售模式,在本質上卻與傳銷無異。更令人驚訝的是,這種“連鎖銷售”摒棄了人們傳統印象中傳銷“限制人身自由”等固定的模式,并且提高了準入門檻,將盈利方式更為細化,讓人很難一眼看出其本質。而越來越多高素質人才的加入,更讓這種衍生模式的傳銷日趨成熟。
“謊言邀約”成“敲門磚”
由于沒有實際產品的支持,“謊言邀約”成了傳銷模式的運作支柱。他們會不斷強調參與者要勇于承擔世人不同的看法。這一點,連鎖銷售與傳銷沒有區別
為進一步了解連鎖銷售模式的內幕,記者以有意向參與為由,聯系到了當時正活躍于四川宣傳連鎖銷售的陳易。
“中國從事連鎖銷售的人群高達3000萬人,如果是傳銷的話,那么就是違法。可為什么沒有抓過我們,而只是遣送回家,調控從業人數?說明國家并不認為連鎖銷售是違法行為。”對于現在連鎖銷售是否屬于傳銷行為,陳易用業內統一的口徑回應了記者。
陳易稱,自己現在正忙碌于名為四川綿陽新時代健康產業連鎖銷售的組織,而像這樣的連鎖銷售組織在四川還有很多。因為組織與組織之間彼此縱橫交錯,這些組織很多甚至叫不出名字,而是以“線”來代替。參與人員只要知道自己在哪條線,對誰負責,自己發展了多少人即可。而這種說法,也愈發讓人聯想到傳銷模式。
在與陳易的交流中記者發現,有兩個數字貫穿始終:3800與600。
3800是連鎖銷售模式中每份“產品”的價格,而600則是在自己和自己發展的“下線“累積申購“產品”達到600份后,將可以上升到老總級別,也就是業內俗稱的“上總”。
“‘上總’之后才是賺大錢的開始,一年賺千萬不是神話。”這在從事連鎖銷售的人群中,早已達成了共識,“上總”已經成為了他們的夢想。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加入連鎖銷售?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迎來意料之外的門檻。
首先要有足夠多的運作資金,一年至少需要10萬元以上,以保證異地操作時交得起房租,以及新人接待費用等。
其次要有相當的人脈,至少要有三個不同的人脈圈。在不同人脈圈中發展出來的“下線”也必須符合資金要求,否則參與進來也只會成為“死線(無法繼續發展下線)”。
第三是要能夠大膽改變觀念。由于連鎖銷售的異地操作必須辭職去從事,因此得放下家里的工作、家庭,而且能忍耐他人不同的看法。
這三點看似嚴苛的要求,似乎與以往傳銷波及尋常百姓的行為不盡相同。然而,正是這種高門檻,讓參與人員的素質日漸提高,也更讓咨詢者產生了信心。
但接下來,記者詢問相關情況得到的答案卻駭人聽聞。
記者:那么3800元一份的產品具體是什么?
陳易:沒有產品,就是資本運作,但申購的數量會有記錄。
記者:沒有產品,那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紹他人加入產品申購呢?
陳易:謊言邀約。
在回應詢問時,陳易顯得頗為淡定,似乎同樣的問題已經被問過太多次了。但顯然一種沒有產品、沒有信用,僅靠謊言支撐的銷售模式難以令人信服,于是記者嘗試通過其他渠道求證此事。
在一家名為中國連鎖銷售網的網站上記者發現,連鎖銷售模式衍生種類繁多,且多以國家開發項目為名,“北部灣”,“大西北”等都是影響范圍巨大的連鎖銷售項目。但在各種不同的項目中,所謂產品的價格始終保持3800不變。而進一步跟項目接頭人溝通后發現,發展其他人申購產品的方法無一例外是“謊言邀約”。
該網站客服人員甚至告訴記者:“由于項目的特殊性,只有先用借口讓親戚朋友參與進來,他們才能得到回報。到時候,產品是什么就不重要了。”
對此,多年從事直銷與傳銷模式研究的范云偉對法治周末記者指出,3800元一份產品是傳銷模式常用的手法,之所以定價3800元,完全是為了便于計算返利。由于沒有實際產品的支持,“謊言邀約”成了傳銷模式的運作支柱。因此,他們會不斷強調參與者要勇于承擔世人不同的看法。這一點,連鎖銷售與傳銷沒有區別。
而在四川當地的網絡與創業類論壇中,也時有出現自己被親朋好友用謊言欺騙到異地從事四川綿陽連鎖銷售行業,卻最終無奈放棄的主題。
其中一位當事人張麗甚至對記者透露,自己全家都因為親戚的謊言卷進了綿陽連鎖銷售,父親甚至做到了500多份產品的經理級別,自己也發展了300份的產品申購。為了千萬致富夢,全家人在異地蹲守了近一年,卻最終因為發展困難,無新人加入,而無奈出局。到離開時,家底已被揮霍一空。
這樣的事例,在四川并不少見。
“巧遇”洗腦促使入會
“從頭到尾他們都沒有像傳言說的那樣禁錮我的人身自由,或者強迫我消費,這讓我防松了警惕,反而讓自己在巨大的誘惑面前逐漸迷失了”
面對這樣荒唐的模式,不禁有人會問,難道明知受騙,還有人會參與嗎?是不是像傳銷組織一樣,參與者被限制了人身自由?
事實上,留住受騙者的不是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是一連串的洗腦過程與高額利益誘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