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擊碎傳銷謊言的“魔力” |
作者:馬紅漫 文章來源:《新民周刊》 點擊數 120 更新時間:2011/9/24 13:22:27 文章錄入:admin |
|
投資3800元一年可變380萬!”你信嗎?也許聞者會對此一笑了之,但被洗腦的“傳銷信徒”們卻可能深信不疑,甚至將其視為畢生追求的目標。人天生都向往自由的靈魂,但傳銷卻猶如精神鴉片一般對其進行利誘和控制,讓受騙者沉溺于美麗的幻影之中難以自拔。近期,針對傳銷毒瘤在廣西來賓等地再猖獗之勢,工商與公安等部門對此發起了新一輪嚴打攻勢。
在“一夜暴富”的誘人外衣下,傳銷借助人際關系中的溫情一面肆意蔓延,給和諧社會埋下了巨大的隱患。不可否認,相關部門聞風而動高壓懲戒,短期內必然會給違法組織形成重創,但卻無法保證其長久績效。傳銷猶如“百足之蟲”,只有從金融制度等體制層面破壞其生存的土壤,才可能真正達到釜底抽薪之效。
“原來謊言真有無窮的魔力,只要堅持說謊,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再堅強的人也會動搖,再荒謬的事也會變成真理,不僅能騙到別人,連自己都會信以為真。”這是一位傳銷臥底人士的事后總結。其實,傳銷組織的洗腦方式并不高明,但卻屢試不爽,利用在封閉的環境中反復灌輸傳銷理念的方式,最終讓接受培訓者失去基本的判別能力,并成為組織中的一枚棋子。一旦這個組織膨脹的速度受挫,新加入者投入的資本便失去了獲利源泉,傳銷泡沫便會在瞬間分崩瓦解。但遺憾的是,沉溺其中者大都本能地回避自己就是接“最后一棒”者,并在對財富的幻想中越陷越深。
當然,傳銷在各個國家和地區“擊鼓傳花”并非是隨機的,而是有著內在邏輯規律可循?;仡櫄v史,傳銷在日本和臺灣地區盛行之時,兩地經濟均表現出幾個共性,即貿易呈現大量順差、外匯管制較為嚴格、銀行利率偏低、房地產等資產泡沫嚴重。其結果就是,國家外匯儲備激增,社會貨幣泛濫、投資無門。由此,傳銷發起人編織的“資本運作”謊言,極易讓跟隨者誤認為找到了資產增值的渠道。值得提及的是,隨著兩地政府放松金融管制、改變低利率政策方向、開放銀行服務等,傳銷熱度也隨之大幅降溫。相形之下,中國大陸當前的經濟特征與之頗為相似。銀行實際利率為負、股市低迷、房價高企、實體投資回報率低,這些因素導致民間資金同樣面臨增值無門的困頓。高通脹之下,那些低收入群體更加渴望手中寥寥可數的資產能夠跑贏CPI、并實現迅速增值。此外,國人深厚的“人情文化”傳統,以及貧富差距矛盾等也給傳銷帶來了可乘之機。而近年來,傳銷組織在洗腦過程中更加強調個人成長、領導魅力等高層次價值實現觀念,以至于經常有高校大學生、公司白領被騙往外地搞傳銷的消息見諸報端。2009年一位就讀于洛陽大學的某女大學生,借助暑期打工的機會,從家里偷拿了3800元到山西晉中打工至今未歸,從種種跡象看,這名大學生很可能涉嫌搞傳銷。
對于日漸猖獗的傳銷活動,我國法律給予了一定規制,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中新增了“組織領導傳銷罪”,其立案定罪必須符合“下線發展3個層級、30個以上下線”的標準。但在執行過程中,由于傳銷組織多靠親友關系維護,多數人不愿配合司法指認工作,所以法律的威懾作用很難發揮。而公安與工商部門事后介入,也多為針對個案調查,難以澆滅傳銷組織者繼續從事違法行徑的沖動。從傳銷在他國由盛及衰的軌跡看,遏制其蔓延態勢的著眼點還在于改良經濟環境。應當看到的是,傳銷雖然擾亂了我國正常的經濟秩序,卻客觀傳遞出了民間對財富增值的訴求??梢姡块T固然有打擊非法傳銷的義務,但更應當承擔起維護民眾切身經濟利益的責任。恰因此,澆滅目前國內傳銷的熱情、擊碎其謊言的魔力,除了要進行輿論宣傳、法律規制、警戒不勞而獲心態之外,最根本的舉措還在于廣開正規理財渠道,為民間資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合理的市場收益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