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北京檢方全鏈條打擊網絡犯罪辦案8203件 |
作者: 文章來源:北京日報 點擊數 170 更新時間:2023/12/21 19:22:38 文章錄入:葉飄零 |
|
19日,北京市檢察院召開全市檢察機關網絡犯罪檢察工作新聞發布會。據通報,2021年以來,全市檢察機關辦理網絡犯罪案件共計8203件11625人。這些案件呈現出數字經濟新業態伴生犯罪增長、向民生領域侵蝕蔓延,以及黑灰產業鏈為網絡犯罪“輸血供糧”等特點。 發布會發布了《北京市檢察機關網絡犯罪檢察白皮書》。白皮書分析2021年以來全市檢察機關辦理的網絡犯罪案件發現,呈現以下特點和趨勢。 一是數字經濟新業態伴生犯罪增長態勢明顯。數字經濟時代,互聯網金融新興模式的迅速發展,衍生出虛假投資理財APP、虛假外匯交易平臺、虛假期貨投資平臺等新型詐騙手段,披著“網絡投資”的外衣行詐騙之實,嚴重損害人民群眾財產安全。 東城區檢察院辦理的秦某組織、領導傳銷活動案,行為人設立虛假“網絡交易平臺”,吸引新會員掃描老會員二維碼加入,參與加價“買賣”玉石等貴重商品,參與人員131人,涉案金額人民幣2500余萬元。 二是網絡犯罪向民生領域侵蝕蔓延。包括利用定制版“搶號軟件”搶掛知名醫院就診號,惡意搶占醫療衛生公共資源;在教育培訓、資格考試等領域通過虛假宣傳對特定需求人群實施“精準詐騙”。 西城區檢察院辦理的張某某、敬某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案,行為人利用定制版“搶號軟件”搶掛知名醫院就診號,嚴重擾亂就醫秩序,損害民生利益。后兩名被告人被判犯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年、一年。 三是黑灰產業鏈為網絡犯罪“輸血供糧”。網絡犯罪的黑灰產業鏈形態復雜多元,上、中、下游鏈條盤根錯節、快速迭代,助推網絡犯罪手段多樣化、引流精準化、行為隱蔽化。 有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中,犯罪分子使用VOIP、GOIP等技術設備,突破空間地域限制,在境外遠程控制在境內安置的設備,批量發送詐騙短信、撥打電話。 四是匿名“洗錢”手段助推上游犯罪滋生。包括以為主播沖榜打賞為幌子,將打賞資金隱蔽回流至上游犯罪分子手中;利用虛擬貨幣的去中心化、追溯難等特點,以虛擬幣交易的方式“洗白”贓款。 有的案件中,犯罪分子利用網絡直播間人數眾多、交易量大的特點,以為主播沖榜打賞為幌子,將打賞資金隱蔽回流至上游犯罪分子手中。有的案件中,犯罪分子利用虛擬貨幣的去中心化、追溯難等特點,以虛擬幣交易的方式“洗白”贓款。 五是互聯網企業數據安全存在風險隱患。一方面,犯罪分子通過“撞庫”、網絡“爬蟲”、“釣魚”網站等方式非法獲取企業存儲數據;另一方面,互聯網公司、通信公司等持有客戶核心資源的單位內部員工,利用職務便利非法獲取公司數據并出售。 朝陽區檢察院辦理的劉某某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案,行為人利用他人制作的“撞庫”軟件,非法入侵某科技公司運營的APP后臺,獲取約1萬個APP用戶名及密碼,后將非法獲取的賬號信息變賣獲利。 白皮書還介紹了全市檢察機關網絡檢察工作的做法,包括全鏈條打擊網絡犯罪,堅決斬斷網絡黑灰產業鏈;強化網絡檢察綜合履職,形成法律監督合力;落實數字檢察戰略,大數據賦能網絡犯罪檢察“提檔升級”;強化協同治理,推進網絡空間治理法治化;打造“法律+技術”辦案模式,提升專業化辦案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