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測面相”調查:寵物狗能得81分,分級推廣類似傳銷
“參加了這類測試,也就等于把自己的人臉、姓名信息送入了對方的數據庫,而且這些公司本來就是以斂財為目的,是違法經營。”
——西南政法大學人工智能法學院助理教授、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博士后黃磊
“眼底漏白的人內心狠毒,濃眉的人家庭和順……AI人工智能測面相,真的是準得有點可怕!”近日,不少號稱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測面相的推廣圖片在社交媒體中刷屏。用戶只需上傳一張照片,就可以算出個人的“情感運、婚姻運、財運、事業運等”。
南都記者通過實測和調查發現,所謂的“AI測面相”是打著科技旗號的網絡迷信,其出來的報告結果只不過是隨機匹配的信息。“AI測面相”背后有一條完整的生意鏈,其分級推廣方式甚至類似傳銷套路,還有不少商家稱可售賣源碼。專家提醒稱,“AI測面相”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可能性不大,提供服務的平臺或涉嫌違法。除此之外,用戶上傳的照片的用途并不可控,可能存在隱私泄露風險。
實測“AI測面相”:相同照片不同命運
南都記者在不同時間段,在微博中以“AI”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實時發布的消息中,總有不少帶著二維碼的“AI測面相”推廣圖片,以及相應測試鏈接。而在微信中搜索“AI面相”,結果顯示有不少提供測試的公眾號。南都記者隨機點開幾個公眾號內的測試鏈接發現,有的頁面顯示“鏈接被多人投訴,已停止訪問該網頁”。
記者進入了名為“微×面相”的H5測試頁面,點擊“免費獲取面相報告”,頁面介紹稱,“AI面相研究由3位國內資深相學大師整理的面相學基本概念,和5位人工智能工程師運用深度神經網絡學習語言,讓AI學習近20萬擁有105個定位點的真實人臉樣本數據,匹配面相學大師傾囊相授的相學經驗。”一個名為“AI智能面相學會”測試頁面顯示,“已有15多萬人獲取了報告”,該頁面更是號稱“準確率高達98%”。除“AI面相”測試外,不少測試頁面顯示還提供“AI手相”測試。
記者按照要求在“微×面相”中上傳了一張人臉正面照,隨后頁面顯示進入了人臉掃描環節,測量三庭長度、定位五官、綜合分析等,幾秒后便生成一份面相報告。報告顯示了五官評分,并附有面相概述、五官各項分析等內容。不過,從整體來看,報告的描述十分籠統。而且,報告僅顯示一小部分,剩余項目需要付費解鎖。
記者用同一照片在“微×面相”中進行了二次測試。上一份報告還顯示“面相較好”,這一次卻顯示“面相一般”。之前對眼睛的描述還是“個性孤僻,不合群,性情急躁易怒”,這一次就變成了“個性隨和,溫良厚重,易相處”。用該照片在不同的“AI測面相”平臺上進行測試,各個平臺測試出來的結果也并不相同。僅從五官描述中的“上庭”來看,就出現了上庭較短、上庭較長兩種矛盾的結果。
記者在“微×面相”中上傳了一張寵物狗的照片,竟然也得到了一份報告,五官評分81分,面相概述為“中年平順、有毅力、非常負責、身體健康”等。
云從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周翔向南都記者表示,“AI測面相”僅僅是一種偏娛樂化的應用,基本沒有什么可信度。“一般的是隨機匹配一些提前編好的信息。可能會有認真一點的,會給不同人臉數據標注一些運勢信息,然后進行訓練,這樣生成的結果會穩定一些。”
零門檻做“代理”, 99元可購買全套軟件
記者調查發現,不少“AI測試面相”產品往往使用先免費測試,后付費解鎖的套路,背后有著完整的吸金產業鏈。
在公眾號“AI命理××院”的“×易測”中,在進行免費測試之后,生成的報告僅免費顯示部分內容,支付2.9元可解鎖鼻相解讀,解鎖情感運程報告、事業運程報告則需要各支付19.8元。而且,用戶僅有一次免費測試機會,如需要二次測試,則需要支付9.9元費用。頁面顯示“已有6834萬人領取運勢報告”,“98萬人購買事業運程報告”。
除了通過解鎖收費之外,“AI測面相”背后還隱藏著完整的分銷體系,多個微信公眾號的顯著位置都有“招募代理、合伙人”字樣。“發朋友圈日賺上百,認真推廣收益可上千,”“0門檻副業賺錢、0成本高回報”,“微×面相”的代理招募廣告看起來十分誘人。南都記者輸入手機號后,就成為了“代理”的一員。
“微×面相”旗下的“代理助手”平臺介紹,該產品收益分為“直接推廣收益”和“無限裂變收益”,可自己招募推廣團隊。裂變收益就是指非直推用戶消費后得到的收益。產品代理團隊將永久鎖定關系,永久享受下級代理10%傭金。團隊人數越多,收益也越多。
除此之外,“微×面相”產品代理體系分為黃金代理、鉆石代理和王者代理三種,可通過購買升級至目標等級,等級越高,直推收益和裂變收益的百分比越大。在該平臺,代理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產品推廣數據、收益,還可以生成產品推廣和代理招募的圖片、鏈接等物料。
平臺介紹,代理的推廣渠道有微信、QQ、貼吧、豆瓣等,并配有推廣教程。平臺內還有推廣達人開設的在線課程,分享“如何抓住微博熱門”、“打造月入過萬朋友圈”、“讓傭金持續增長”等。有代理“18天推廣傭金過萬”,還有代理“日賺3000元”。
記者注意到,在網購平臺上,還有不少提供“AI面相手相程序源碼開發”服務的商家,價格從99元到幾百元不等。買家提供“服務器、域名、認證公眾服務號”,購買商家的“源碼+授權”,就可以進行自主運營。也有價值500元的“一條龍”服務。客服介紹稱,“相面系統,正版的一套4800多元,我這里100多就足夠了。”問及為何開發的不是小程序,而是H5頁面時,對方回復稱,“小程序審核不過,H5不用審核。”
客服表示,買家可在平臺內對項目自行定價,一般是5-20元,盈利來自相面解鎖(即“直推”)和分銷,具體收益情況要看自己的推廣能力。“有的客戶一個月賺十幾萬,一天就有四五千個用戶,有的一個月只有幾百塊。”
聲音
專家:平臺或涉嫌違法
用戶需謹慎提供人臉照片
西南政法大學人工智能法學院助理教授、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博士后黃磊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所謂的“AI測面相”使用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可能性不大,提供該測試的平臺,或涉嫌違法。
“如果說只是照片的臉部特征提取出來,然后與相書上的規則一一對應得出結論的話,這個跟基于大數據和深度學習形成算法為核心技術特征的人工智能是沒有任何關系的。”黃磊介紹稱,如果沒有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卻以此為噱頭宣傳,那么提供測試的平臺就涉嫌虛假宣傳甚至是民事欺詐。如果金額巨大、手段惡劣、后果嚴重的話,還有可能涉及到刑法上的詐騙罪。
黃磊表示,假如平臺確實使用了它所宣傳的人工智能技術,也就是學習了數萬張人臉照片的樣本的話,那它就要做一個信息標注,把每張照片的臉部特征提取出來,與此同時數據庫里也應該要有這數萬人的命運的信息,但實際上,獲取這些信息的難度非常大。“如果平臺確實有這些照片,也得到了這些照片的身份信息,那在民事上就涉嫌侵犯公民的隱私權,情節嚴重的在刑事上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特定的圖像識別任務并非有圖像數據就足夠。研究圖像識別的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李錫榮副教授指出,在深度學習中,并不是說有(圖像)數據就一定能學出有用的東西。“數據必須要配上準確的標注。任務的科學性和明確性本身很重要,否則樣本標注的質量也很難控制。”李錫榮同時指出,除了數據的科學性外,判斷深度學習過程是否科學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可重復。
“如果說使用同一張照片得出不同結果,那就說明這是一個不可重復的實驗。” 除此之外,用戶上傳的照片的用途并不可控,可能存在隱私泄露風險。黃磊介紹稱,“參加了這類測試,也就等于把自己的人臉、姓名信息送入了對方的數據庫,而且這些公司本來就是以斂財為目的,是違法經營。”他同時指出,人臉信息與指紋、DNA等其他生物識別技術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就可能會被被動抓取,缺乏保護性。一旦被濫用,可能會有不法分子利用照片冒充本人從事非法活動。用戶需謹慎提供人臉照片。
黃磊認為,“AI測面相”這一經營行為違反了國家有關規定,不但可能受到工商行政管理等政府機構的行政處罰,情節嚴重的可能觸犯非法經營罪。除此之外,其所采取的多級分銷推廣模式,還可能涉嫌非法傳銷罪。
采寫:南都見習記者 吳佳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