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傳銷是如何把“精英人士”拉下水的?
近日西安警方破獲的一起重大案件顛覆了關于傳銷的“刻板印象”:參與者衣著光鮮、出入高檔社區、以資本運作為名侃侃而談,參與者中甚至不乏高收入、高學歷的精英人士。警方表示,目前傳銷行為已呈多樣化、復雜化、智能化趨勢。
以西部大開發為名的“資本運作”騙局
6月初,西安警方破獲了一起涉案人員超過600人、涉案金額高達8000萬元的特大傳銷案件,而該案件最初露出端倪,源自一位傳銷受害者的舉報。
據警方介紹,今年年初福建人張某和丈夫一起被同鄉帶至西安投資。這位同鄉一再向張某夫婦表示,陜西是西部大開發的龍頭,投資機會很多。經不住同鄉的反復勸說,張某夫婦共認購了42份干股共計13.96萬元用于“資本運作”。今年3月下旬,張某感覺到被騙,要求退錢未果遂向公安機關報案。經過三個多月的縝密偵查,一個涉案人員超過600人、涉案金額高達8000萬元的特大傳銷案件被西安警方破獲。隨著犯罪嫌疑人的落網,一個以西部大開發為名的“非典型傳銷”騙局也逐漸浮出水面。
“只針對外地人、資金門檻高、隱蔽性強、對人身控制弱、發展對象要有一定經濟實力和工作經驗,是此次案件不同于以往的顯著特點。”西安市公安局未央分局經偵大隊教導員董琪說。
在該案件中,傳銷人員以“國家要開發西部,陜西投資機遇極佳”為誘餌,通過親友、同鄉的感情聯絡,將大批外地人誘騙至西安,向其介紹“無商鋪連鎖的資本運作模式”。通常以7天為一個周期,傳銷人員會帶領“下線”參觀西安的開發區、高檔樓盤,以展示西部大開發的“勃勃生機”。此后,以兩三人的小范圍交流取代傳統的“多人上大課”模式,潛移默化地對受害者進行洗腦,吸引其投資入股。
據辦案民警介紹,由于資金門檻高,傳銷人員在發展下線時,只考慮有一定經濟實力和工作經驗的人,會事先對其情況進行摸底,出臺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洗腦分析報告”。傳銷者通常租住在入住率較低的高檔住宅小區,由于授課主要以小范圍交流為主,且對人身的控制較弱,外表光鮮的他們很難被鄰居們發現有何異常,具有極高的隱蔽性。
傳銷變身“國家項目” “69800”暗含玄機
記者采訪了解到,這種以純資本運作模式出現的新型傳銷,在廣西、湖南等南方省份已為患多年,在陜西則尚屬“萌芽”狀態。其共同特征是將傳銷行為包裝在國家發展戰略大局下,如開發北部灣、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等,將資本運作稱為“為了促進地方發展,從美國引進的、中央允許的國家項目”,吸引人們入股。在廣西北海,甚至衍生出以傳銷為目的的“一日游”:一些國家政策文件被傳銷者移花接木,游客被帶到能夠展現北部灣開發成果的繁華街區進行“感官式洗腦”。
此類傳銷的另一特征是其高額的資金門檻,盡管在不同地方以不同面目包裝出現,但絕大多數“資本運作”均以“69800元”作為“入門費”。這個看似普通的數字背后,蘊藏著犯罪分子打法律擦邊球的深刻用心。
“按照刑法相關規定,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立案追訴須符合"組織、領導的傳銷活動人員在三十人以上且層級在三級以上的"。而依照69800元標準運作的傳銷體系,發展到29個人時,位于頂端的組織者就已經賺到了足夠多的錢,達到了體系所設計的退出標準。一旦退出,就達不到刑法的追訴標準。”董琪解釋說,近年來在各地破獲的類似案件中,白領、教授、公務員、大學生等參與者屢見不鮮。
遠離傳銷須摒棄“一夜暴富”心理
近年來各地不斷加大對傳銷犯罪的打擊力度。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工商機關查處傳銷案近2000件,涉案金額4億多元,取締傳銷窩點1萬多個,教育遣返參與傳銷人員16萬人次。然而,為何在如此“高壓”打擊態勢下,依然有眾多參與者被卷入傳銷的“暗流”之中呢?
“根源還在于參與者抱有一夜暴富、不勞而獲的心態。資本運作式的傳銷模式理論看似設計嚴密,似乎可以發財,但事實并非如此。許多參與者發現被騙后,卻依舊不愿意退出,企圖把本錢撈回來,這樣只會越陷越深。”展堯表示。
記者采訪了解到,從6月4日起至8月31日,西安也將全面開展打擊傳銷違法犯罪專項行動,打擊的重點對象將是以“資本運作”“連鎖銷售”“西部大開發”等為名實施的“拉人頭”式聚集型傳銷違法犯罪,以“電子商務”“原始股投資”“基金發售”“網絡資本運作”“網絡游戲”等為幌子的網絡傳銷及相關聯的集資詐騙等違法犯罪。
西安市打擊傳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表示,這次行動要把盤踞在西安的傳銷組織“打”死,把一般性參與人員“打”走,把涉嫌違法犯罪的骨干分子“打”怕、“打”疼,力爭在短時間內迅速遏制西安傳銷發展蔓延態勢。
“新型傳銷很多都是打親情牌,人們一定不能被親情所蒙蔽,礙于親友間的面子、不知不覺中被卷入傳銷,”董琪建議,遠離傳銷一定要充分認識傳銷的危害性,通過學習提高鑒別能力,從思想根源上摒棄“不勞而獲”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