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頑疾傳銷:一個農民工的千萬富翁夢(3)
訪談:鏟除傳銷需要一劑長效藥

幾年前,記者曾隨同工商、公安執(zhí)法人員在無極縣解救傳銷被困人員時,在一名男青年的筆記上看到一個大大的“騙”字。男青年告訴記者,把“騙”字拆開,就是“馬”、“戶”、“冊”三個字,“馬”的解釋:名車,“戶”的解釋:別墅,“冊”的解釋就有點離譜了:冊字就是一刀砍掉兩條腿,“人民幣不是干活賺來的。”那錢是怎么賺來的?他答:“那就是騙來的唄。”
傳銷的核心特征就是一個“騙”字。傳銷的贏利模式依靠的是拉人頭、繳入會費,這種制度設計決定了最終獲利的只是處于金字塔頂端的少數(shù)組織者和骨干分子,其他大量的參與者注定是血本無歸,而且,身處金字塔頂端者也不見得就能成為富翁。誠如石家莊市打傳辦一名工作人員所說,加入傳銷之前你可能不是窮人,但是加入傳銷組織你肯定會成為一名窮人。
傳銷對經濟社會及人的道德價值誠信體系造成嚴重危害,對于這種社會毒瘤必須嚴厲打擊。2005年,國務院發(fā)文,全面禁止傳銷,全國各地全面鋪開打傳行動。嚴打之下,在我國,傳銷已經成為過街老鼠,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了傳銷的危害和基本特征,這使得傳銷組織很難再用傳統(tǒng)手法繼續(xù)騙人。然而在“投入3800元兩年賺取380萬”這個謊言誘惑下,依然有不少人會落入傳銷陷阱,所不同的是,為了逃避打擊,傳銷組織也玩起了新花樣,如連鎖經營、電子商務、上市集資等傳銷變種。
面對狡猾的傳銷組織,打擊難度越來越大,如何使打擊與防范相結合,鏟除傳銷滋生的土壤,需要一劑長效藥。
傳銷:社會發(fā)展的毒瘤
燕趙都市報記者:傳銷這個詞大家已經不陌生,但是大部分人從未接觸過傳銷,不少人可能存在困惑,怎樣從表象上識別傳銷?傳銷到底該如何界定?
肖士明(石家莊市工商局公平交易執(zhí)法處處長、石家莊市打傳辦工作人員):傳銷包括以下行為特征:1、交納或變相交納入門費,即交錢加入后才可獲得計提報酬和發(fā)展下線的“資格”;2、直接或間接發(fā)展下線,即拉人加入,并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3、上線從直接或間接發(fā)展的下線的銷售業(yè)績中計提報酬,或以直接或間接發(fā)展的人員數(shù)量計提報酬或者返利。
燕趙都市報記者:傳銷讓眾多家庭蒙受損失,親人反目,朋友成仇。是經濟與社會秩序的一顆毒瘤。
肖士明:傳銷組織賺錢的方式就是“拉人頭”,只有吸收新的成員加入,才有可能從中抽到提成。然而要想讓外人相信你談何容易,這就在傳銷組織內部形成了一個可怕的怪圈———“殺熟”。親戚、朋友、同學、戰(zhàn)友等與自己關系密切的人就成了傳銷組織“拉人頭”者下手的目標。他們利用了熟人的信任度,將熟人甚至是父母、兄弟姐妹騙進陷阱??梢哉f,多數(shù)傳銷者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他們的行為不但損害了親情、友情,違背了社會道德秩序,也讓家庭蒙受損失,產生了太多的家庭矛盾,甚至導致家破人亡的人間悲劇,嚴重影響經濟發(fā)展與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傳銷就是一顆必須鏟除的社會毒瘤。
警惕傳銷新變種
燕趙都市報記者:隨著打擊力度加大,傳銷組織也有應對措施。與早些年相比,如今的傳銷有了哪些新變化?
肖士明:早些年,傳銷組織可以說肆無忌憚,活動甚至公開化。為了節(jié)約成本,他們租賃房屋會選擇城鄉(xiāng)接合部,睡覺打地鋪,吃著白菜饅頭,數(shù)十人甚至數(shù)百人在一起上大堂課,在屋子里拍手、唱歌、喊口號……外出時,經常會三五搭伙,走路左顧右盼。國家打擊傳銷力度加大后,為了避免引人注意,傳銷組織也轉移陣地,往往分散居住在高檔小區(qū)內,而且制定了諸多規(guī)章制度。比如外出不能結伴,見面不能打招呼,取消大堂課等等,如果沒人舉報,很難發(fā)現(xiàn)其蹤跡。
傳銷組織均會選擇異地傳銷,像石家莊市新華分局最近打掉的這個傳銷組織,成員就來自陜西、湖南、山東等省份。組織者認為本地人有著地域優(yōu)勢,一旦發(fā)現(xiàn)被騙,可能會給整個傳銷組織帶來麻煩。但總的來看,傳銷組織活動的地域由廣西、山東沿海城市等“重災區(qū)”開始向中西部轉移。過去參與傳銷的人員基本以沒有文化的低收入群體為主,目前來看,不少高學歷、高素質人員也會被傳銷拉下水。
最早的傳銷組織個別有企業(yè),有產品,有的產品是沒有廠家、產地的三無產品,但是其形式是通過拉人頭,發(fā)展下線賺錢。1998年之后,傳銷組織想出了像“連鎖經營”、“電子商務”之類的新名詞,拉人頭的時候標榜自己區(qū)別于傳銷,是國家鼓勵的新興商業(yè)。
燕趙都市報記者:網絡傳銷對大部分人來說還比較陌生,其如何行騙?又該如何防范?
王平(石家莊市公安局新華分局經偵大隊副大隊長):網絡傳銷是傳銷的一種新手段。傳銷最早產生時“拉人頭者”邀約下線往往選擇書信、電話。后來電話普及了,網絡漸漸進入了普通家庭。傳銷組織為了規(guī)避政府的監(jiān)管,給網絡傳銷行為披上了“電子商務”的外衣。注冊一個網站,羅列幾件產品信息,打著“電子商務”、“產品直銷”等幌子,高價推銷不靠譜的產品,甚至是虛擬產品。他們利用電子郵件、微博、微信等網絡工具,大肆散發(fā)“動動手指賺大錢”、“坐在家里月入上萬”等虛假信息,吸引人注意后,通過網絡等渠道給加入者“洗腦”,誘使對方匯錢,拉人頭。
有的可能會打著企業(yè)即將上市的招牌,銷售“原始股”,鼓吹股票上市后一夜暴富,通過發(fā)展下線拉人頭來網羅錢財。網絡傳銷極具隱蔽性,上下線之間不見面,都是通過網絡聯(lián)系。與傳銷拉人頭相比,網絡傳銷騙人手段更多樣,而且組織者非常狡猾,往往會將服務器放在異地或境外,一看形勢不對,會迅速轉移陣地,讓“投資者”血本無歸。
不論是傳統(tǒng)的傳銷還是網絡傳銷,都離不開騙人的把戲。為了發(fā)展傳銷網絡,傳銷分子多利用電子郵件、網上論壇、聊天工具等電子媒介,發(fā)布“快速致富”、高額回報等虛假信息,人們?yōu)g覽網上信息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識別網絡傳銷。
第一,是否在互聯(lián)網上宣傳所謂市場倍增學原理,是否通過網絡發(fā)展人員,參加者之間上線從下線的營銷業(yè)績中提取報酬;
第二,是否要求參與者在網上注冊,并以參加者交納入門費或以認購商品等變相交納入門費的方式作為取得加入、介紹或發(fā)展他人的資格,并以此作為必備條件;
第三,參與者是否形成上下線網絡,先參加者可從發(fā)展的下線成員的所謂團隊業(yè)績中獲取收益;
第四,組織者是否承諾在一定時間內返還參加者高于其所交納費用數(shù)倍的回報;
第五,銷售的商品價格是否明顯高于市場上銷售的同類商品價格,并且不允許參加者退貨或設定極其苛刻退貨條件限制退貨。
打傳是一項長期斗爭
燕趙都市報記者:如何避免落入傳銷組織精心設置的陷阱?
劉亞軍(石家莊市工商局執(zhí)法處副處長,市打傳辦工作人員):傳銷之所以能騙人,最主要的是利用了人們一夜暴富、不勞而獲等種種不良心理。“投資3800元一年可變380萬!”你信嗎?也許你會一笑了之,但被“洗腦”者卻深信不疑。致富沒錯,但是被“洗腦”者相信暴富,以致于像吸食了鴉片煙一樣,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被騙之后,又去騙別人。要想不被騙,首先要祛除不勞而獲暴富心理,不能為謊言所惑,不能盲聽、盲信、盲從。要認清傳銷的幾個特征,一旦發(fā)現(xiàn)被騙,要及時舉報,不能執(zhí)迷不悟,更不能以損害親情、友情為代價,去構建自己不可能實現(xiàn)的發(fā)財夢。
燕趙都市報記者:在“一夜暴富”的誘人外衣下,傳銷披著一層溫情的外衣讓眾多人落入陷阱,給和諧社會埋下了巨大的隱患。為了打擊傳銷,國家與政府做了不少努力,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傳銷猶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何破壞其生存土壤,看來還需要一個長效機制。
劉亞軍:傳銷危害巨大,早已是全國上下的共識。隨著打擊和長效防范機制的建立,打傳部門意識到,打擊固然重要,想要徹底鏟除傳銷,宣傳教育是工作基礎,提高廣大群眾的辨別力和抵制力,認清傳銷的危害,提高警惕,遠離傳銷。打擊傳銷人人有責,防范傳銷是每個公民應盡責任,為了您家庭幸福請遠離傳銷。如果市民發(fā)現(xiàn)有傳銷人員活動跡象,可以向相關部門舉報,工作人員會立即著手調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