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網絡傳銷的馬甲(3)
但是11月29日開始,胡楊就發現有點不對勁了,下午通過網電的平臺充值后,直到30日上午還沒有收到10086發來的充值成功的短信,而以前一般2小時之內就會收到。同時,網電的會員中心開始出現登錄不進的情況。
12月3日,網電的會員中心發出一份公告,稱網站受到了黑客的攻擊,正在維修,稍后會恢復正常。而12月10日后,會員中心徹底癱瘓,瀏覽器一直顯示“友情提示:您所訪問的網址不存在或網絡無法訪問,請嘗試使用搜索功能查詢相關信息”。
受騙經歷權當是風險投資
胡楊告訴記者,這次受騙就當是風險投資。他甚至聲稱,自己是學法律的,非常清楚傳銷和直銷沒有明確的區別,而且這樣的模式確實能夠賺到錢,“無 論是傳銷還是電子商務都是個好東西,只是網電的人太急功近利,做壞掉了”。胡楊的QQ上有100多人,都是因為有興趣從事這樣的“事業”而認識的。“這就 是我的團隊,團隊就是人脈。”他宣稱。
胡楊告訴記者,現在并沒有一份正式的工作,“一個月有30天,我花28天來認真研究考察調查項目,覺得可以的話,我讓整個團隊都加入進去,也許只要2天我就可以獲得幾萬元的收入,我還要其他的工作干嘛呢?”
與此同時,另一名網電受害者向記者提供了另一家企業的線索,并認為一家名為新網絡(香港)有限公司由網電改頭換面而來。記者查詢后發現,該域名 的注冊信息中聯系人名字、郵件、電話與網電公司的域名信息完全一致,只是新網絡(香港)有限公司服務器地址顯示在河南鄭州。這家新網絡公司銷售的產品和網 電一樣,都是所謂的“日本專利技術5G免費撥打手機”,而且和網電類似,也有一個會員中心登錄頁面。胡楊也向記者證實,聽朋友說新網絡是網電的子公司。
傳銷者親歷
方女士(化名)曾經是某傳銷業務在上海地區的發起人,從她的經歷不難看出網絡傳銷對我們的影響無孔不入,只要稍不留神,我們就會一步步滑入其中。
“成功人士”領進門
“艾瑞新(化名)做的是電子商務,我們通過網絡銷售最好的保健品。”作為艾瑞新上海地區的發起人,方女士雖然已經離開了,但在采訪中一直死咬這 句話。在她發展艾瑞新上海地區業務的兩年中,很忌諱“傳銷”二字,對此絕口不提。艾瑞新是錯是對?她是不是真的幫大家賺到錢了?艾瑞新究竟危害到社會了 嗎?對此,她不愿思考,更不愿回答。
方女士旅居美國近20年,第一次接觸艾瑞新是在美國密友的家中。她眼見朋友從一個家庭主婦變為收入頗豐的成功人士,就連朋友的外籍老公都對這個東方妻子刮目相看。
不放過同坐公交車的乘客
2005年,方女士肩負艾瑞新美國總部賦予開拓華東和上海市場的重任回到上海。她發展的第一批“下線”是自己的親戚。不過頭幾個月艾瑞新業務拓展緩慢,她承受著來自美國總部的壓力,甚至有“公司領導”(即方女士的上線)前來上海督戰。
很快,方女士找到了得力干將魏先生。后者原先從事家居銷售,在接觸艾瑞新后,毅然辭職,一頭扎進新“事業”。在前后約1年多的時間里,魏先生幾乎向所有遇見的人推銷艾瑞新,親戚、朋友、客戶、老板,甚至是公交車上的同排乘客。
隨著會員人數日益增多,方女士在虹口區租下一間辦公室,每周為會員和潛在會員講課,以期發展更多的下線。據方女士介紹,艾瑞新的產品主要是蛋白 粉和一些抗癌保健品。它的操作模式是如果某人第一次加入,只需購買一套價值300美元的產品,在網上輸入個人相關資料以及推薦人的會員號,就可以在網上自 動產生一個會員號即網上商店;如果自己同時購買三套產品或推薦其他兩人(下線)購買,則在網上形成一個連鎖店;如果推薦的兩人也發展了各自的客戶,自己也 會按一定比例獲益。
在上海業務步入正軌后,方女士還遠赴成都、昆明發展下線,或與公司其他地區的“精英“交流經驗。很快,方女士的下線達到了數千人之眾,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她就在回國后賺到了第一桶金。一切就像是一個美國夢在上海的翻版。
網絡讓傳銷生意火爆
方女士坦言,在她的下線中有不少做過傳銷。有人曾對她說,艾瑞新的業務模式與過去的傳銷一模一樣,而且還沿用了一種較老套的傳銷模式,唯一不同的是它把一切都搬到了網上,把一個個的會員稱作網店,把傳銷商品叫做電子商務。
方女士告訴記者,自己絕不是一個唯利是圖的人,在做艾瑞新的同時她也在不斷地責問自己艾瑞新究竟算不算傳銷?但當時她迷信艾瑞新是很好的保健 品,而且自己也一直吃,效果很不錯。在懷疑的同時,方女士也會經常上網查看有關艾瑞新的新聞。令她震驚的是當艾瑞新在上海發展得如火如荼時,爆出“艾瑞新 被廣州工商局查處,被定性為傳銷”的新聞。2007年方女士終于決定退出。她承認自己賺了不少,她的許多下線也賺到了錢,至于這些錢算不算昧心錢,這是個 她不愿回答的問題。
時至今日,記者登錄艾瑞新網站,一切活動依然運行正常,網站甚至擁有9國語言版本。“當初網站只支持三四種語言,現在看來它的生意仍然很火 爆,” 方女士說,“這就是網絡傳銷的‘好處’,網站在國外,所有錢都匯往國外,即使在國內被查處,也對海外公司的生意沒有影響。只要能賺到錢,國內也還是有大把 無知或有意的人在從事這項‘打擦邊球’的生意。”
記者手記
最怕是心魔
在這次采訪中,記者的心情可謂一波三折。
最初,是輕松的心情。根據事先的采訪計劃,記者覺得只要把網絡傳銷的特征、危害說清楚,再把防范措施講一講,讀者看到了自然會心中有數,以后遇到類似的騙術也知道如何保護自己。
接著,心情轉為“怒其不爭”。當記者認為不會有人主動撞向網絡傳銷的槍口時,網友“胡楊”出現了。這位看似精明的年輕人始終相信傳銷是能賺錢的 “好東西”,他曾經因為傳銷賺過錢,所以還會主動找適合自己的傳銷項目,萬一受騙就當是“風險投資”。如此周而復始,他甚至還有自己的團隊。
最后,是無奈的心情。雖然曾經參與過網絡傳銷,但賺到錢的方女士卻不愿面對一個關鍵的問題——過去做的到底是不是傳銷?究其原因,大概還是利益讓她心中多了一層迷霧。
事實上,也正是人們心中埋藏的貪念作祟,無論被動或主動卷入網絡傳銷的漩渦,始終都會被自己心中的發財夢蒙住雙眼,相信那些拙劣的“馬甲”和花招。
果然,最怕是心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