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傳銷黑幕(3)
“行業人才”解讀“封閉式運作”
次日上午,記者應約見到了蔣某所帶來的優秀“行業人才”。
這位30歲上下、戴眼鏡女士自我介紹說姓羅,去年上半年剛從湖南師大讀完碩士研究生,畢業后本來在長沙上班,去年經姑姑的一個朋友介紹,到了北海。
畢竟是研究生學歷,羅某的口才和理論都頗見功底。她滔滔不絕,時而深入時而淺出,向記者講解的主題是:“1040工程”既然是一項國家政策,卻為什么只能“封閉式運作”?
羅先舉例,“這個項目曾經在阿爾巴尼亞運作過,當時全國都來做,沒注意它的保密性,結果就崩盤了。為什么,就是因為全國的人都去做。”
羅說,“1040工程”的實施有一項規定,就是有五類人不能做:第一外國人不能做,第二少數民族不能做,第三是現役軍人和公務員不能做,第四是兩勞釋放人員不能做,第五是廣西本地人不能做。
“少數民族、現役軍人、公務員、兩勞釋放人員不能做這都好理解,因為有相應的政策約束。那外國人為什么不能做呢?因為我們在引進時,吸收了前蘇聯的教訓,怕資金流到外國去,導致國家崩盤。外國人做,卷跑了我們的資金,會危害到我國的金融。”
“廣西本地人不能做的原因,”羅某說,“國家把這個項目放在廣西,目的是吸引外地人口和外來的增量資金,發展北部灣經濟,而本地人做的話,這就相當于把一個人左口袋的錢放到了右口袋,沒有起到引進外來增量資金的作用。而且如果廣西本地人都知道有這么一個暴利的行業,都來做的話,還會導致當地社會的動蕩。”
羅進一步說,“正是因為這個項目規定五類人不能做,所以,要是對外公開的話,不僅外國人、少數民族有意見,認為歧視他們,引起外交糾紛和民族矛盾,就是廣西本地人也會鬧翻了天。”
“所以我們要做的這個項目,只能是封閉式運作。”羅某給出結論。
記者問:“那是誰規定的這五類人不能做?”在一旁的蔣某說:“是中央規定的,你可以慢慢去考察。”
為證明這確實是個封閉式操作的國家項目,羅還說,國家還專門為北海提供了廣西工商銀行的操作平臺。入伙及分配,都只能在指定的工商銀行開卡、轉賬和結算。據記者事后向北海市委宣傳部了解,在北海從事“資本運作”的“組織”,的確在工商銀行發現有運作跡象的“偏多”。但市委宣傳部同時解釋,這只是傳銷組織內部設計的一種欺騙性伎倆,造成“工商銀行暗地支持傳銷”的假象,其實是“無稽之談”。
“另外,”羅某還說,“我們這個行業還要向國家納稅,每筆入股資金里要拿出45%來,除管理成本外,部分用作國家稅收。”對此種說法,北海市委宣傳部也認為是“無稽之談”,“連工商注冊登記都沒有,他們怎么納稅?”
隨后羅某拿出紙和筆,向記者介紹“投入69800元,最后怎么變成1040萬”的計算方法。“它是一個幾何倍增的原理,我們采用的是五級三階制,五級是指組員、組長、主任、經理、老總,三階指的是三個晉升階段。”
看似一套非常簡單的理論,但計算過程卻非常繁瑣。羅用了三頁紙,花了近一個小時才大致完成計算流程,而記者聽起來卻依然如罩云霧。
通過計算,入伙的“組員”要收回“投資”,需要發展除自己之外的6名下線。而升到老總則需要發展29名下線。但升總后并非就能拿到1040萬,此時能拿到手的約15萬-20萬,升總后每月拿工資(10萬-99萬不等),直到拿滿共計1040萬的利潤,即“出局”,也就是“退休”。此時老總如果還想玩,可以再申購份額,從組員重新做起。
“1040萬只是一個虛擬數字,表示是過了千萬,并不是通過計算得來的。”羅某最后說。
行業“老總”來洗腦
第三天,蔣某再次邀約記者,請來“行業”內的一位“老總”,繼續“洗腦”之旅。
“老總”姓宋,50多歲的河北人。宋總談吐不凡,頗似曾在政府機構工作過的“下海人員”。宋介紹說,他在海南當過兵,曾在廣州呆過,2006年底就來到北海,算是北海“資本運作”的元老級人物了。
宋總的講解,更宏觀,更具高度。首先,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這個“行業”在北海的緣起。
宋說,這個“國家項目”,最初從國外引進到國內時,“中央”將它放在廣西玉林,到2006年底由于玉林發展迅速,考慮向外擴張,于是又選擇了北海。
“這么多人,到一個地方來,首先是得有地方住。”宋說,“90年代海南和北海都曾遭受泡沫經濟,北海是全國爛尾樓最多的城市,空了很多房子,很多別墅都養雞養鴨去了,房子多,租金低,這為項目移到北海提供了基礎條件。”
宋說,到北海后,他租了兩套房。最早來時5人共租一套,月租才1500元,里面還有桑拿浴。“后來一個多月后我就發展起來,又租了一套,當時也是1500元,到2008年,租金就漲到2500元,再往后就漲到3000多了。”
“正是到北海的人越來越多,”宋說外來人對北海經濟的影響,“房子已經不夠出租了,所以房產商就蓋房子,外地人在北海租房、買房,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北海的房地產搞起來了,北海的經濟也帶動了。”
如今有多少外地人在北海從事“資本運作”?宋說,“2006年有幾支隊伍到了北海,當時不到一萬人,經過三年多的運作,現在在北海從事這個行業的外來人已經有30多萬,接近40萬。而近40萬人中,95%都在從事這個行業。”
“這么多外地人來到北海,同時從事一個行業,會不會引起政府和公安的重視?那是一定的。所以說,如果不是政府的支持和保護,這么多人能持續這么多年嗎?”宋說,“另外,我們從資金來看,每個人7萬,14萬,21萬……從不同省份打到廣西,而我們國家銀行是全國聯網的,銀行從網絡上一清二楚,銀監會干嗎的,是專門監控資金的,它發現這現象時,它應不應該向中央匯報?如果說中央不知道廣西在做什么,那是開玩笑。”宋總以此進一步證明,正是“中央”默許,“資本運作”才一路“綠燈”。
宋不失時機地點撥記者,“聰明的人都知道,政策允許的事情我不做,政策不允許的事情我也不做,政策沒有允許也沒有不允許的事,這就是一個商機。當別人還不知道你知道了,你就能比別人早走這一步,你跟著別人屁股后面走,是永遠發不了財的。”
宋介紹自己的“升總”經驗,“我來北海后,認準這是一個國家的項目,我只用85天就上到老總,進入到老總后,我當時第一個月工資28萬,就買了一臺車,又用兩個月工資買了一套房,花了56萬,這就是現實。”
“老弟,”送別宋總時,他拍著記者的肩膀,“你說,咱們干什么能來錢這么快?半年之后有車有房,真的是這樣的,就看你怎么經營。”
